sony rohs事件
索尼ROHS事件:何时发生以及其背景
ROHS指令是欧盟关于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电气电子设备指令的简称。该指令于2006年7月1日正式生效,意在限制和规范欧盟内电气电子产品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含量。ROHS指令要求欧洲所有电气电子产品必须符合要求,否则将无法进入欧洲市场。其中,对重点限制的物质包括铅、镉、汞、铬、六价铬化合物以及有害卤化物等。
2008年,索尼在其台湾工厂被曝出违反ROHS指令,也就是该厂制造的电子元器件中含有一定的铅和卤素。据称,索尼台湾工厂所制造的PS3主机控制器和PSP游戏机控制器水平杆上都含有铅。
其后,该事件引起了欧盟的注意。经过跟进检查,欧盟共停售了索尼的约7000个产品,总计约15万个SKU。
事件的影响及索尼的反应
这一违反ROHS指令的事件,在当时影响相对严重。首先,索尼产品的规模庞大,这使得其在欧盟市场被限售将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。其次,早期电子产品生产的流程并没有完全消除对有害物质使用的依赖,难免会发生指令不符合等问题。这对于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考验。
在此情况下,索尼积极采取了行动,取消了不符合要求产品的销售,并对涉事员工进行内部处罚。“索尼认识到此类违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重要性,并向相关方面致歉。”索尼发表声明道。同时,作为后续措施,索尼加强了对于其全球范围内工厂对ROHS指令的遵守及监督。
事件启示
以法规为基础,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课题。对于ROHS指令的制定和推行,反映了欧盟对于环保事业的重视和对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认知。因此,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,应该注重是否符合环保要求,给予正确的选择。
对于企业而言,须保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法规要求,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,减少有害物质使用,提高产品质量,加强环境监管,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。
ROHS指令的制定标志着环保意识的逐步增长以及企业、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。虽然索尼ROHS事件为该品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,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,企业面对问题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公开透明地对外表态,都是企业社交责任的一部分。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,才能建立起更为和谐、公正的社会环境,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