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
普通混凝土用石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的整体质量。为了确保混凝土用石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,检测工作必不可少。
二、检测项目
1. 颗粒级配
检测石的颗粒级配,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。不同粒径的石子在混凝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,合理的级配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。
2. 含泥量
含泥量是指石子中粒径小于0.08mm的颗粒含量。过高的含泥量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。需要对石子的含泥量进行严格检测。
3. 泥块含量
泥块含量是指石子中粒径大于4.75mm,经水浸洗、手捏后变成小于2.36mm的颗粒含量。泥块的存在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。
4. 针片状颗粒含量
针片状颗粒是指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.4倍的颗粒。过多的针片状颗粒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折性能。
5. 坚固性
坚固性是指石子在气候、环境变化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。坚固性不良的石子会在混凝土中逐渐破碎,影响混凝土的结构稳定性。
6. 有害物质含量
检测石子中是否含有对混凝土性能有害的物质,如硫化物及硫酸盐、氯盐等。这些有害物质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。
三、检测方法
1. 筛分法
通过筛分试验,测定石子的颗粒级配。将石子样品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,然后称量各筛上的石子质量,计算出各粒径区间的颗粒含量。
2. 水洗法
用于测定石子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。将石子样品放入水中浸泡,然后用手或机械搅拌,使泥土颗粒从石子表面分离出来,最后通过过滤或沉淀等方法测定泥土的含量。
3. 针片状规准仪法
使用针片状规准仪对石子进行检测,判断其针片状颗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。将石子放在规准仪上,观察其通过情况,计算针片状颗粒的比例。
4. 硫酸钠溶液浸泡法
用于测定石子的坚固性。将石子样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中,经过一定次数的干湿循环后,测定石子的质量损失和抗压强度损失,以评估其坚固性。
5. 化学分析法
通过化学分析方法,检测石子中有害物质的含量。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滴定法、比色法等。
四、检测结果评定
根据检测结果,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石子的质量进行评定。如果检测结果符合要求,则判定该批石子合格;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,则需要对石子进行处理或更换。
五、结论
普通混凝土用石的检测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。通过对石子的颗粒级配、含泥量、泥块含量、针片状颗粒含量、坚固性和有害物质含量等项目的检测,可以有效地控制石子的质量,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的整体质量。在检测过程中,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