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伤寒概述
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。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-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,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。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、相对缓脉、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等。
二、检测方法
1. 细菌培养:这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方法。可从患者的血液、骨髓、粪便、尿液等标本中进行培养。血培养在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,骨髓培养的阳性率较血培养更高,尤其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血培养阴性者。粪便培养在第3-4周阳性率较高,尿液培养阳性率较低。
2. 血清学检测: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肥达反应,即检测患者血清中伤寒杆菌菌体抗原(O)、鞭毛抗原(H)、副伤寒甲、乙、丙鞭毛抗原的凝集效价。一般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,第3-4周阳性率最高。但肥达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一定局限性,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。
3. 分子生物学检测:如聚合酶链反应(PCR)技术,可用于检测伤寒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,具有快速、灵敏、特异等优点,但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三、检测意义
及时准确的伤寒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、治疗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检测明确患者是否感染伤寒杆菌,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,避免病情延误。对于伤寒的监测和防控,检测结果也可为疫情的调查、控制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标本采集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,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。
2. 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,防止交叉感染。
3. 对于检测结果的解读,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、病史、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,避免误诊。